玩音响有几年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着手收集黑胶唱片,并逐渐的搭配起来了一套黑胶系统。
在搭配黑胶系统的过程中,向不少京城的老烧友学习了很多唱片、音乐和音响方面的知识。我感觉,通过搭配这套黑胶系统,使我建立起来了属于自己的听音理念,在对音乐的认识上,我获得了让我自己都很惊讶的进步。
下面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关于发烧,我感觉一位老大说得很对,他认为发烧其实是音响器材、音乐本身和听音乐的人三位一体的。说实话,有高级器材的人很多很多,但真正懂得欣赏音乐的,相比之下要少的多了。
西方音乐的目的
我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阅读了保罗亨利朗的西方音乐史。在巴洛克以前,宗教成分在西方音乐当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抛开大量的圣咏、康他他等纯宗教作品不说,即便是歌唱世俗生活和爱情的牧歌,也充斥着太多神的纯净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听这些东西,你感到人总是匍匐在地,仰望着苍穹。
巴洛克开始,西方音乐当中人的味道渐渐浓了起来。巴赫、泰勒曼、海尼兴、维瓦尔第等等大量作曲家作的那些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追求美妙和谐、繁复和对位,这些音乐,更多的是追求感观上的愉悦,用古典美来描述这类音乐我想是再恰当不过了。
巴洛克音乐的另一个分支,我想是以巴赫为杰出代表——甚至是唯一代表!巴赫的大无、小无、平均率,这也是充溢着神性的作品。但此时的神性,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巴赫描述的神不再是人们匍匐在地仰望的对象,巴赫通过音乐更多的传达的人作为个体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大无、小无、平均率,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在中国,类似的东西见于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早于西洋2000余年。
巴洛克之后,从古典、浪漫派开始,西方音乐当中的个人化倾向越来越多。个人的焦虑、冲突、倾诉的情怀慢慢占领了西方音乐,音乐当中冲突和挣扎越来越剧烈。
听听肖斯塔科维奇,里面的狂暴和挣扎,我想西方的摇滚乐和这种情怀有些内在联系吧?
对音响系统再现音乐的评价
一个是飞翔在澄澈蔚蓝的平流层,一个则是多云天气下漫步于风高草长的山谷。
类似这种听音评价在各个音响论坛里很是泛滥,但很遗憾的是,这种外表华美的语言常常让看着不知所云,难以对器材形成哪怕是最基本的看法。
虽然说听音乐本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但对音乐再现的评价,我想无论如何也应该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
对一个系统音乐再现的评价,要和所欣赏的音乐本身结合起来。
钢琴颗粒感金属感好的,听弦乐难免会硬一些。声音再现里面有些东西是矛盾的,无法完全兼顾,讲究乘坐舒适,可能要老四来四,讲究极至速度,可能就要选择法拉利了!音响也是如此,评价音响,不能脱离它再现的音乐类型。没有十全十美的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音响。
再现早期音乐
早期音乐要追求那种空灵和纯净感,所以高频要飘逸,要有空气感,对低频的质量和速度就要求不高了。
巴洛克音乐
声音要宽松,要出现雍容自然的感受,声音紧了不行,音色冷了不行,要温暖和华美。
古典浪漫派及以后音乐
速度要快,动态要猛,音场要宽,两端延伸要好!
独奏类音乐
独奏类音乐大概有lute琴、羽管键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等,再现独奏类乐器,声音一定要厚,太薄了不行。
如果声音薄了,听羽管键琴感觉是在敲钢丝,听小提琴会觉得是在拉钢丝,完全没有音乐感染力不说,简直是刺耳!
所以,音响真的不能一味追求高解析力,否则就会是这个后果。
大提琴
我特别喜欢这个乐器,再现大提琴独奏,就是巴赫的大无吧。声音一定要厚要润,太薄太瘦的声音,大提琴就变小了,而且声音就显得很“贼”,油滑油滑的。
播放大无,琴声还要有力量,能发力,否则没有劲道,也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