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何种原因喜欢上发烧(音频、视频),在刚开始阶段一般大都会觉得很好奇、很神秘、也很兴奋,自然的会收集资料或四处的打探行情、或四处的请教行家、名家,选择什么器材、器材如何的搭配、价格的高低,等等,无非想以最妙的极径、最快的速度获取媒体网络及许多人描述的那种令人神往而又有点眼花缭乱的音响效果。
发烧很当然离不开钱作铺底,年轻时候阅历、财力相对薄弱,由于资金不宽裕、不到位,经验的缺乏,很容易会造成买了又换、换了又卖,人心绪与器材飘忽不定,形成精力、财力颇费。
其实这里面也有个明显的问题:贪,贪图以最快速度最低价格获取最好的声音,贪可以讲也是人本身的天性使然,誰不想讨个漂亮的老婆、誰不想望子成龙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但事情往往并非那么想当然的简单。有话说欲速则不达,凡事由在自己的把握、修为,得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可谓速度的度也可谓宽容度、包容度的“度”。
什么是好的声音(音响重播)?答案有多种,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声音风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喜好,初入者在没清楚自己到底喜欢或要求得到怎样的声音而去为之,多多少少夹杂着盲目,多多少少要走些弯路要花冤枉钱,是很正常。
可以避免弯路的办法首先心态要好,稍安勿燥、要静得下心来,要有耐心与要有韧劲。一件器材买来到手不称心,立马出手换掉不是个好办法,得摸清它的脾性,要发挥它的潜能,随便换器材是没有穷尽的。从购买器材的角度来说,不用太指望自己象炒股票那样在最低谷吃进、在最高峰抛出,买器材忌讳的是买到手以后还在关心比较价格等琐碎,比低了窃喜、比高了沮丧,那万万不得,不快之下说不定会讲卖家是JS,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此事,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若以这种JS的心态来看待卖家,等于把售后的难题交给了自己,这笔帐应该要考虑,作功课是应该在自己出手之前!
眼界要高,起点要高,不管是否能承受得起,我们不因为世上的美女养不起而连欣赏她的冲动都没有,那样很不妥也不明智。先多听、多看、多比较,如何做?听听贵价的器材声音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往往有时候你遇到难得的一次倾听机会,那件贵价器材不在状态或使用者没有使用好,给自己造成:原来这那么贵的器材也就是那样的“声音”之印象,实际不是那回事,通常贵价器材是有它存在的一定道理,如果说非常昂贵的器材声音很难听,那不是器材的原因,是使用者的原因,还有就是一个声音风格走向能否合乎口味的问题。
多听经典器材,何为经典?长时间被资深人士所认可的器材,资深人士意味着他们走的路比较长、体会比较深、经验比较丰富、见的世面比较广,虽然有个别资深人士或许你初次慕名而去,听了他的声音会觉得难听,这也许他那天没有把器材调整好,得多听几次,有一种可能不是没有――――他玩偏门了,走火入魔,但那是少数。
多看资深人士的文字心得,要反复看,一部优秀的影片多看几遍才能体悟它的内涵。不过有很多时候夹杂着商业意味的文字难免会进入你的视线,那就得辨别,但实际上与许多初入门时遇到的问题一样,会让你摸不到方向,有一点可以鉴诫:倘若那个资深人士开始涉足发烧商业或有商业动向或受商业左右,出笼的文字就得引起注意了。比如一位知名发烧人士自己用的、DIY的器材声音是不错,可当他以商业的行为(或准备)来评述它时,不免要来两句:“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那样的话至少令你的口袋厚度要无畏的削薄。也感慨自己几年来对某件器材给予了正面的宣扬,无意中或多或少替一些商人谋取不合理的利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为无奈。
要辨别,要学会辨别,事实上做起来很不容易,有些人烧了大半辈子仍找不到一个门道,这就联系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敏锐力、判断力了。俗话说:这人眼光很毒,讲的就那意思。小平同志眼光好,看中了江伯伯,代表了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好日子》―――――宋祖英!
胆机、石机,LP、CD,古典、现代,现场、录音,指标、效果,空间、环境,线材、垫材,温度、湿度,音乐性、音响性,玩音响、赏音乐。。。。。。,漫漫发烧路由得你去求索、由得你去默默的耕耘、结累、沉淀。也正如一位名家所言:AUDIO的世界也是个充满着谎言的世界,以其被欺骗不如以开阔的胸襟包容迎之,择取所需。
年初四接待了邻近一位用了八年捞打PM4+TP-1的同好,随他而来的一位朋友说:他不计较也不在乎器材,有好听的音乐就成。这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心中渴望音乐一切便会单纯美好起来。想想看,自己有多少时候没有在夜晚数数天上的星星?还记得初次感到音响发出美妙声音时的情景么?
人之初本身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