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全部
  • 排序方式:
  • 排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香港哪里有JBL的二手古董卖? (作者:chen_sp 时间: 点击数: 316)
    收藏
  • 最近会去香港,请哪位仁兄指点一下,哪里有规范又质量不错的二手货市场?尤其想看看有没有质量好的JBL古董。上次住在九龙就是没有找到像样的发烧店,说来惭愧。

    谢谢!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feng 时间:2006-09-01 19:36:50)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feng 时间:2006-09-01 00:50:19)
    转盘:高文36+
    解码:20M
    前级:22M
    后级:2套29.4M
    音箱:1+2+3
    可是图上器材架上还有一台是啥啊? 不是象DCS一样,是升频器吧? 请教请教,呵呵!
  • ·

    (作者:joyding 时间:2006-09-01 11:33:55)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双功放(Bi-amp)的思索与实战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 点击数: 579)
    收藏
  • 双功放的玩法,多年前曾流行过一阵,我也在玩卓丽Hiper1MKⅡ时也体会过它的好处,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开来,加上一些著名品牌的音箱并没有提供双线分音的喇叭接线柱,使Bi-amp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有些朋友在玩可双线分音的音箱时,另外采用了玩跳线的形式,当然谈不上双功放驱动了。因为要玩Bi-amp就一定要音箱可玩Bi-wire的前提,因此在进入Bi-amp的主题前,我想还是先谈谈Bi-wire双线分音。

    音箱双线分音(Bi-Wire)是前提

    与Bi-wire紧密相连的就是音箱内分音器的设计。在只提供一组喇叭接线柱的单线连接形式的分音器里,我们能看到高低音单元的参考地电位是在互相连接的短路片的负端上,通过2.5 米至3米长的喇叭线,然后到功放输出端子的负端,这里通常是功放取得负反馈讯号的参考点。由于距离相对较长,而喇叭线又不可能阻抗为零,因此这两个参考点其实有差异,即是有相对电位差。另外在喇叭端子上的公共接地点上,高音和低音单元都把这里作为参考点,但这条地线里流动的却包含各种滤波电流的回流,也就是说,高音单元会从参考点上捡拾到低音单元所滤除的高频讯号的部分成份,而低音单元也会捡拾到高音单元所滤除的低频讯号,这就给音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Bi-wire设计,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参考点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借分开独立的地线将参考点建立在功放输出端的负端上,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应会带来相当大的音质改进,而这就是双线分音设计的出发点。

    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有朋友感觉提升不大,这也与分音器的设计息息相关,如果分音器质量不佳,内部本身的电磁干扰就很严重,当然只是借设置独立地线的双线方法所无法解决的了。
    分音器作为音箱的心脏命脉与各单元的控制中心,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分频而已,两只或更多喇叭的完美衔接也是通过它来完成,因此设计精巧,具有高完成度的分音器也是非常难得的,里面也包含着设计者的校声经验,难以学到的Know How等等在其中。高水准的分音器是很难得的,常常只是在各喇叭厂家的旗舰产品上,我们才能见到完成度最高的分音器制作,像Thiel、Jmlab等的顶级箱,一般就只提供一组喇叭端子,但在中级产品上,现在大多也设双线分音的接法,我觉得实际上就是限于研发、成本因素及在分音器上的妥协,让用家通过Bi-wire及Bi-amp的机会,进一步将音箱的潜力发挥出来。

    双功放的三种玩法

    在Bi-wire增进了音效的前提下,使用Bi-amp更将单元与功放的关系简单化了,在双功放驱动的世界里,高低音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功放驱动,这意味着功放的电源供应有了更充足的保证,分频后的各音路之间的干扰更少,负反馈讯号的成分也比较单纯,这些都会给音效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Bi-amp的玩法,除开可桥接为单声道的机种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种。第一,就是以一部前级输出两组讯号给两部后级,一部后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高音,另一部后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低音,这也是最普遍的玩法,在后文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双功放配置中,就是这种玩法。而第二种玩法,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在第一种玩法中,流过两台后级输出端的仍然是全频的讯号,然后再通过分音器分割消耗,放大全频讯号对功放来说仍是一个负担,那么在留用音箱分音器的前提下,有人就想出预先设计出一个配合推高音功放的高通滤波装置,以及配合推低音功放的低通滤波装置,这样先行将前级送来的讯号分割,再送到后级里放大,最后推动音箱,音箱里的分音器照样起分频作用,那么对后级来讲,放大的是已分频后的讯号,频段范围窄了很多,功放的负担进一步减少,效率得到提高,不过这种玩法对玩家动手能力与听音经验的要求也比较高,算是介于电子分音与Bi-amp之间的一种折衷形式。最后一种,则是纯粹的主动式电子分音,这就要求用家要开箱去掉原厂分音器,并要求有高水准的电子分音器配合,并对音箱所用喇叭单元的特性相当熟悉,从理论上讲,这种Bi-amp的方式是最彻底效率最高,也是音效提高更为明显的,但实际上也是运用最为困难的,除非是使用像Linn等预先考虑了电子分音玩法接口的音箱,如果没有专用音频测试仪器在手,一般的箱子尝试的难度就相当大了,不易推广。
    传统双功放玩法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所以从上面说述的三种Bi-amp玩法来看,最实际也最容易采用的就是第一种传统双功放配置,当然,虽然这种玩法是最简单的,但是对所用的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所用的前级要有两组输出,或使用一部带前级输出的合并机与一部纯后级也行,像Arcam等以前提倡的就是这种方式,以合并机推高音,后级推低音,但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同厂牌的合并机与后级,因为使用两部功放分别推高低音的话会涉及到音域平衡与相移的问题,厂家的配置已经将前级的两组输出阻抗与两部后级的输入阻抗与增益做一致了,一般不会产生音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想换一部另外的纯后级的话,假使这部后级的输入阻抗太高或太低,与另一部功放相差太大的话,就可能音域失衡,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调整。因此,使用一部合并机兼作前级玩Bi-amp,不使用同厂牌的后级,就一定要用带音量控制功能的后级来配合,这样才能取得音域平衡的听感。一般晶体管机的输入阻抗是47KΩ,胆机的输入阻抗在100KΩ或更高,只要不是太低(低于10KΩ或5KΩ),都可以通过音量调整来与合并机达到音域平衡的效果。

    与之相近的就是调整高低音的相对量感,使音域有平衡与和谐的听感。实际做起来也不麻烦,因为合并机的前级输出电压也受到音量旋扭控制的,当增大或减小合并机音量时,外接的功放音量也会作相应变化,即是说,当你利用测试唱片将另一部功放的音量平衡点找到以后,那么就不必再去动它了,聆听时只要通过合并机的音量旋扭可同时控制两部功放的音量输出,而在整个旋动控制范围内音域都是平衡的,以后只动合并机的音量旋扭就行了,操作也是非常简便的。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两部功放的输出相位问题,这实际是指功放内部的增益放大级数,如果一部增益级数是偶数倍,另一部是奇数倍的话,那么按照平常的喇叭接线法就会出现高音与低音讯号反相的情况,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示波器来观察,或者利用一些录有正相或反相测试讯号的碟片来判断,如果有一部反相的话将喇叭接线正负端对调就行了。

    我的实战心得

    前段时间针对我目前手中音乐之旅ECI-2推城堡Inversion 15音箱的组合,进行了多种双功放搭配的实验,音乐之旅ECI-2负载8Ω时为2X50W,2Ω时功率输出功率达到150W,最大电流可达到45A,典型的大电流设计。其前级部份的水准也不俗,因此考虑用它来推城堡Inversion 15上6英寸碳纤维低音单元,另找一部功放来推高音。那么实际搭配了多款功放,晶体管机方面有原来的QED A270,还有安桥的9911,胆机方面有单端设计的300B与2A3,以及6V6等机型,从实试听音的结果来看,晶体管机推高音不太符合我的口味,虽说比单用音乐之旅ECI-2推动还是有改善,但相比起胆机那种柔润细腻的高频风貌,晶体管机显得稍偏硬与干,与胆机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这几款胆机之中,表现最为优异的是300B,6V6的声音不够宽松,而2A3的功率太小了,3W的输出针对95dB或100dB以上的号角与全频喇叭是绝配,但推普通分频箱仍然吃力,哪怕只推球顶高音,也有力不从心之感,7W输出的300B就从容自在得多,推动Inversion 15的高音轻松自如,出来的是一种既飘逸又润泽,感情细腻丰富的味道,与音乐之旅ECI-2有着相得益彰的互补功效,因此成为了我目前Bi-amp搭配的主力。

    与音乐之旅ECI-2单独推动Inversion 15相比,Bi-amp的提升可谓是全面性的,自玩上双功放后前来聆听的朋友有很多,经过现场比较后大家的印象还是很一致的,都认为在我这套系统上得到的效果提升是非常正面的。总体而言,Bi-amp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低频的控制力明显增强,低频收得结实干净,此时如鼓等乐器的结像明晰,细节更为丰富,得到的是一种有弹性、有力度兼具分析力与量感的低频表现。300B推动高频,体现出来的那种水分润泽,温暖醇和的声底也是晶体机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高频泛音的重播,每个音符都像拖了一条诱人的小尾巴,使音乐的表情愈加动人。而在中频段,此时体现出来的细节更多声音更圆润,使感染力也大为增强。

    许多人曾对Bi-amp采用不同的功放表示过在音色与速度感等方面能否融合的疑惑,那么从我的实验来看,基本上是哪部功放推高音,整体就体现出哪部功放的音色,所以音色应该较多的是由推高音的功放来决定的,说明频率越低,对音色的影响就越小,但中低音域对音效的浓郁与厚重感起重要的作用,这客观上也为我们选配不同功放,调出自己喜爱的系统音色提供了方便。至于两台功放的风格能否融合问题,玩家的确要用心搭配,关键是选好推高音与低音的功放,一般来讲用对低频先天控制力强的晶体管体推低音,胆机或音色细致柔美的晶体机型推高音的话是容易获得和谐平衡的听感的,在某些搭配不当的组合中,的确会让人察觉出音域失衡,但只要搭配得法,采用不同品牌功放甚至胆机与晶体机的混血双功放玩法,我相信是不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的。
  • ·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2006-08-29 10:36:14)
    现在的Hi-Fi音箱中,到底有多少配备了双线(Bi-wire)端子,无从统计不得而知。不过,越来越多的Hi-Fi音箱将配备Bi-wire端子看来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有多少Bi-wire音箱采用了Bi-wire方式工作,同样无从统计不得而知。不过,绝大多数Bi-wire音箱均未用Bi-wire方式工作,大概也是可能肯定的。因为我们从媒体上看到,许多发烧友和评论家所使用的Bi-wire音箱,很少见有以Bi-wire方式工作的。
    十分有趣,也值得令人思考。一方面,厂家积极地推出Bi-wire音箱,另一方面,发烧友对之无动于衷。似乎,Bi-wire端子成了现代音箱的一种时尚,一种华而不实的小摆设。这种情况的存在已有相当长时间了,至今未见改观,看来还将继续下去。当然,这不会是厂家所希望看到的,可是厂家似乎也不想对他们的Bi-wire端子说些什么,这就令人怀疑他们设置Bi-wire端子的初衷是什么了。其实,厂家对他们的Bi-wire音箱是应尽指导使用的义务的。比方说,如果采用Bi-wire驱动,应该采用怎样的音箱馈线;如果采用Bi-amp驱动,高、低音功放的输出功率该多大比较适当,如此等等。
    应该说,在音箱上配置Bi-wire端子,对于那些高素质音箱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读者切勿误解为凡Bi-wire音箱都是高质量音箱)。本文主要以Bi-amp(双功放)驱动为例,澄清一些误解,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供发烧友参考,也希望引起音箱和功放生产厂商的关注,共同扩大Bi-wire音箱的使用面。
  • ·

    (作者:hot 时间:2006-08-30 21:21:02)
    赞!久违的通俗易懂,惠及普洛大众的好文! 尽管有个别商榷的观点.先谢.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器材升级 (作者:zhgl 时间: 点击数: 229)
    收藏
  • 请教老烧友:天龙cd1460+m100se+美之声超值版1号要升级,8k~1w元,要男生歌豪迈,从哪下手,请推荐型号,感想各位看帖、回帖!线材怪兽401+范登豪清水线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迷你乌托邦 (作者:大狗狗 时间: 点击数: 237)
    收藏
  • 请教大家玩迷你乌托邦的搭配,二手价格四万左右的音源+功放,谢谢!另外,它的原装脚架应该怎样灌沙效果最好?我在论坛里搜索了,资料不多,请大家多多指教!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古典音乐是茶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 点击数: 489)
    收藏
  • 有人说。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听音乐是享受。不是小和尚念经。不是听一场无聊的会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长达74分钟,对于根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讲,让他坐着听完,岂不是活受罪—不打瞌睡才怪。
  • ·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2006-08-29 11:02:23)
    小孩子总是认为糖水、可乐好喝,不喜欢喝茶。同样,人们听古典音乐,在没有入门之前,也会感觉古板、晦涩,不如流行音乐好听,打动人。可是,你还是慢慢喝上了茶,并渐渐地,就再也不那么喜欢可乐和糖水了。喜欢上古典音乐,再听流行音乐。总觉得不是那么有意思,甚至听不下去了。

      有人说。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听音乐是享受。不是小和尚念经。不是听一场无聊的会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长达74分钟,对于根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讲,让他坐着听完,岂不是活受罪—不打瞌睡才怪。听古典音乐的确需要一定的艺术禀赋,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喜欢古典音乐,很正常。但所谓“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认定完全主观,比较暖昧。饮料品质有高级与一般之分。品质决定着价值。显然。艺术作品的高下之分是客观存在的。无庸置疑,经过历史大浪陶沙的音乐是音乐中的精品,即使你和很多人不喜欢,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粗俗的东西,凭借通俗性,即使满大街传唱,也不能证明它的价值高。

      美的东西往往比较高傲。所以局外人就说:曲高和寡。

      在你收藏的满架子林林总总的CD中,有些已经成为鸡肋。你可能会发观,它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歌曲。那几百上千的流行音乐CD,属于它诞生的时代,也许过了还不到十年,你已经不再想听它,当年买CD花的钱让你心疼不已。而古典音乐的CD,以前你看见书上介绍说是“名盘”,当时附庸风雅买下但没怎么听的。现在把它们上面的灰擦掉,你又兴味盎然地听起来了。古典音乐,使你觉得越咀嚼起有嚼头。即使再过几十年。依然风采不减。除非介质的格式被淘汰。比如盒式磁带逐渐淡出,CD以后也会被更先进的数字载体代替,但音乐内容还是让你饶有兴趣的。所谓生命力,大意如此。

      刀郎还是比不上贝多芬伟大的。

      有人说,音乐有两种,一种是奔人的感官而去的,另一种是奔人的灵魂而去的。古典音乐无疑就是奔人的灵魂而去的。真正的感动,自然是心灵的感动。姑且不说艺术含量、艺术价值;就生命力而言,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永恒的。

      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仅仅是他的音响器材不够理想。或许他自己没有察觉,但总有一天会察觉。古典音乐对器材的要求的确比较高—试想,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乐队。通过音响器材还原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当他有了一套不错的器材后,就能逐渐感受到古典音乐无与伦比的美。并从此迷上古典音乐,再也不回头。不过,很多极度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家里用的器材很普通,不够“发烧”。那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弥补了音效不足。

      踯躅于流行音乐的田地,不妨把目光看得更高、更广、更远些。古典音乐是一片广袤的天地,博大精深啊。喜爱音乐,却不懂一点古典音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喜欢古典音乐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它们也很美,很朴实。音乐滋养心灵,最美的音乐当属古典音乐,殿堂级的享受啊。真正的发烧友。还是以欣赏古典音乐为追求的。这是一种必然归宿。

      伟大的小提琴家帕尔曼说:假如世界真有末日,世界留下的最后的声音,就是莫扎特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我们心灵的终极慰藉,是我们永远喝不腻的茶。
  • ·

    (作者:出游部落 时间:2006-08-29 16:19:18)
    我们天津的一个烧友家,见过面,这次有人去他家听了系统,我没有得到机会去,据说相当不错,等朋友把听感补上后,在转到这里来:)图片太大转不过来大家自己看吧
    http://www.sshifi.com.cn/BBS/topic.asp?bbsid=4&topicid=298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熊掌和鱼翅......怎么办? (作者:麦天乐 时间: 点击数: 556)
    收藏
  • 各位兄弟有KONDO的好照片请来几张欣赏欣赏,特别对KONDO银解码熟悉或者使用过的朋友请谈谈体会介绍一下,因为兄弟我现在正在为KONDO银解码和dcs Elgar plus二台选一而举棋不定.
  • ·

    (作者:feng 时间:2006-08-30 00:11:35)
    靓声的迷死你!
  • ·

    (作者:feng 时间:2006-08-30 00:16:59)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