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作者:LYW 时间:2006-08-07 11:44:56)·
(作者:肖骄瑟 时间:2006-08-10 22:30:28)- 我看你以及推荐其他JBL玩家的,常常是把高音甚至中音单元外置,高音的话理解起来还没问题,中音单元的话通常都是需要装箱的不是吗?JBL的单体我看到你们即使不使用“百叶”也可以外置,能解释一下吗?
另外,dadb兄能介绍下图上的高音组合配合的下面的箱体的状况吗?及分频情况?谢谢。- 我看你以及推荐其他JBL玩家的,常常是把高音甚至中音单元外置,高音的话理解起来还没问题,中音单元的话通常都是需要装箱的不是吗?JBL的单体我看到你们即使不使用“百叶”也可以外置,能解释一下吗?
·
(作者:zgren 时间:2006-08-19 00:52:23)- 听爵士和摇滚现场感一流,可惜声音比较粗野,不会有优美的感觉.只能算是hifi音响,甚至算不上hi-end入门级的的音响.
·
(作者:英国佬 时间:2006-08-20 14:30:29)- jbl一代铭器是不错,低频结实有力,从容大度,颇有皇帝气派。但是精致,贵气的声音则一律欠奉,华丽丰富的细节,对不起,没有。爆棚的动态不可缺,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更能打动人的心灵。直白粗野是过去的条件限制时监听标准,要追求更好,多听多比较前面这位仁兄说得没错。
楼上快马加鞭赶路去........滴朋友请留步,不要冲动.- jbl一代铭器是不错,低频结实有力,从容大度,颇有皇帝气派。但是精致,贵气的声音则一律欠奉,华丽丰富的细节,对不起,没有。爆棚的动态不可缺,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更能打动人的心灵。直白粗野是过去的条件限制时监听标准,要追求更好,多听多比较前面这位仁兄说得没错。
·
(作者:肖骄瑟 时间:2006-08-20 21:06:23)- 就是“大”烧友、“专家”烧友遍地都是,为啥加引号呢,因为这些*烧们,平时没话题可讲,一有人上个图或是讨论个某品牌,马上就能望图生义、望文生义的发表些批评、建议、指南。个人以为,这些人已经烧到极致了,因为他不用听(可能也没机会听),一看就知道、一想就知道。——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其次的经验就是,争论的帖子大都以人身攻击加谩骂、撒泼结束。
创建和谐社会?谈何容易啊。
希望没有人对号入座呵,纯属感想。
- 就是“大”烧友、“专家”烧友遍地都是,为啥加引号呢,因为这些*烧们,平时没话题可讲,一有人上个图或是讨论个某品牌,马上就能望图生义、望文生义的发表些批评、建议、指南。个人以为,这些人已经烧到极致了,因为他不用听(可能也没机会听),一看就知道、一想就知道。——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
(作者:小路 时间:2006-08-22 03:12:14)- jbl+金嗓子+奇力这些东西搭配不当且级数未够,无论外表和声音均未合格.零分.
·
(作者:林晟 时间:2006-08-27 20:01:03)- 请问老大用JBL专业分音器搞电子分频行的通吗,是不是玩HIFI一定要用金爽子才行
·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2006-08-29 12:03:33)- 我靠,好东西啊,JBL的大蜂巢,现在在香港二手卖的也超贵,在日本更是被夸到天上去了。LZ强人啊
-
·
我的ATC-20T欢迎大家指教
(作者:zht1111 时间: 点击数: 777)
- 收藏
-
-
·
请教各位,广州修进口器材最拿的是哪家?
(作者:kerll 时间: 点击数: 401)
- 收藏
-
请提供个电话,前级出点毛病。请帮忙,先谢。
-
·
转帖
(作者:ldh 时间: 点击数: 1959)
- 收藏
-
评JBL 4344 Ⅱ喇叭
杨德宜
搭配试听器材:Proceed cdp雷射唱盘,Luxman L-500综合扩大机。前级有Audio Research LS-2B,ATC SCA2,Sumo TA-250D。後级有Mark Levinson No. 331XL,ATC SPA2-150,Pass Lab Aleph 5,Lexicon 312与Sumo 300B。
规格:四音路低音反射式设计。使用15 低音单体,10 中低音单体,2 号角式中高音单体与号角式高音单体,分频点为340Hz,1.3KHz,8KHz。平均阻抗6欧姆,效率95dB(2.83V/1m)。尺寸635x1051x435mm,重量81.5公斤。售价:360,000元。总代理:功学社(02-3254321)。
只要是稍微资深一点的音响迷,对於4344这对喇叭应该都不会陌生吧!在音响品牌还没有像现在这麽泛滥的年代,4344曾经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当时它的价位虽高,却并非穷及一生都买不起的那种等级,而且像JBL这种大厂家的名望,一直都是品质与好声的保证;再加上日本Stereo Sound与香港部份音响评论员的极力拥护,4344一时成为许多音响店的「镇店之宝」。曾几何时,音响品牌开始多得令人眼花撩乱,高价音响已经成为稀松平常之事,4344在台湾的风光不复当年,而录音室也不再大量采用这款鉴听铭器。我虽然曾经听过4344,但是先前一直碍於价钱的因素未能一亲芳泽,这次藉着第二代的4344面市,让我有机会能够仔细研究这对充满传奇的喇叭。
日本人为之疯狂的鉴听喇叭
其实若要认真研究起4344,那至少得以诸如「G-1000专题」的40页报导来写才会完整,因为不管您从什麽角度来看,4344都堪称为JBL高级喇叭当中最成功的一款。在日本,4344几乎就是海外喇叭制品的代表作,上市14年来光是日本一地就卖出了44,000对以上。而且即使是尊贵如K2的JBL旗舰产品,也没能像它这样成天在Stereo Sound杂志露面。您或许觉得很奇怪,为什麽日本人会对4344如此着迷呢?说实话,要不是经由这次长期聆听、调整第二代4344的经验,我也搞不懂日本人到底在想什麽:那麽大的喇叭,挤进只有两个榻榻米大的和室里贴墙摆,这样能听吗?更何况他们还常用2A3或是300B之类的超小功率单端管机去推动,虽然4344的效率不低,可是用这种方式去摧残一对鉴听喇叭,这未免也太残忍了吧!
如果纯粹就4344的体积与单体尺寸来看,这对喇叭至少应该要放在八坪以上的空间里,而且距离背墙也得有个一米半以上的空间,声音才有可能达到平衡。以鉴听喇叭的特性来看,不论先天的效率有多高,大功率、大电流後级仍然是不可少的,否则动态范围一旦受限,何来「Monitor」的本意呢?更何况鉴听喇叭原本就应该用清清如水的周边器材来搭配,声音才能维持中性的要求┅反正日本人的玩法,处处都与我们心目中的「理所当然」相违背,而这些存在已久的疑问,都让我在这一次的试听过程得到了解答。
不是新瓶旧酒,而是从里到外彻底大改款
先来看看新旧款之间的差异吧!比较起第一代的4344,这对「MKⅡ」的新机型不但有许多变革之处,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它根本就是一对「与4344相近的全新设计」。它们之间的箱体材料不同,反射孔配置方式不同,四个单体当中只有高音号角维持原状,就连与分音器与分频点设计也完全不一样。幸亏JBL仍然维持盖上面网後的相同外观,否则日本人恐怕会大失所望吧!
新旧版4344之间的基本差异
4344
低音单体:15 2235H纸盆单体
中低音单体:10 2122H纸盆单体
中高音单元:2421B驱动器/2307号角/2038透镜
高音单体:2405号角
透镜片数量:11片
分频点:10KHz/1.3KHz/320KHz
平均阻抗:8欧姆
效率:93dB
尺寸:635x1051x435mm
重量:96kg
低音单体固定器:MA15(4个)
低音反射孔:二个同置於高音外侧
喇叭端子:一组
4344 MKⅡ
低音单体:15 ME150HS纸盆单体
中低音单体:10 2123H纸盆单体
中高音单元:275Nd驱动器/2307号角/2038透镜
高音单体:2405号角(未更动)
透镜片数量:12片
分频点:8KHz/1.3KHz/320KHz
平均阻抗:6欧姆
效率:95dB
尺寸:635x1051x435mm(未更动)
重量:81.5kg
低音单体固定器:MA15(5个)
低音反射孔:二个分置於低音上缘两侧
喇叭端子:两组Bi-Wire分音
除了这些数据规格上的差异外,JBL还为4344 Ⅱ做了许多改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频网路的修正,与音箱材质的改良。先从分音器说起。从JBL创业以来,绝对相位一直都沿用低音反向的设计理念,不过这种老式扬声器所惯用的分音器设计方式,到了K2以後就调整为正相的作法。另外,新版4344 Ⅱ也装上了自S5500系统後就沿用至今的「电池附加偏置电压(Charge Coupled Linear Definition)」分音网路,以乾电池对电容器附加偏压。在音箱部份,障板虽然维持25mm的厚度不变,不过侧板已经由19mm增加为25mm,而且材质全部改为MDF高压板,对於声箱整体的刚性提升有绝对的帮助。
对於JBL够了解的读者们在看过这些资料之後,一定不难发现JBL原厂根本就是把K2的技术移转到这对喇叭上,而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会说它是「由里到外的彻底大改款」了!
慎选搭配周边器材
在选择搭配扩大机之前,我花了许多时间去 集资料,以便以最短的时间将它发挥到相当的声音水准。功学社企划科的左玉成先生是位日本音响通,所以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不但提供多篇「Stereo Sound」刊登过的4344相关资料,也告诉了我许多他个人的使用经验。民族意识必较浓厚的读者大概很不以为然:既然日本人的聆听观念和我们有那麽大的差别,为什麽还要叁考他们的经验呢?其实如果您注意过「Stereo Sound」的报导,就不难发现日本人已经将这对鉴听喇叭研究得相当透彻了。从Mark Levinson,Goldmund,McIntosh,到各式各样的真空管机,他们几乎都进行过搭配试听。所以在一接下这对喇叭的评论後,我就希望能够把各种搭配组合的类型尝试看看,以便在摸清楚声音特性的同时,顺便对日本这个音响消费兼生产大国的Hi-End喜好,作一个约略的了解。
虽然我很想在自己的聆听空间与录音室当中,听听看这对喇叭的表现如何,可惜4344的体积太大,重量又颇为吓人,只好在杂志社里的大聆听室进行试听。一开始先选定ATC SCA2与SPA2-150前後级组合来搭配,为的是了解这对80年代红极一时的鉴听喇叭,在专业扩大机驱动吓会有何种表现。4344先以「三一七比例」的方式简单作过调整,直接放在地上开声试听。
啊!果然是「鉴听本色」!
虽然我很不想用「直接的感觉」这种抽象的形容词,来描述我对4344 Ⅱ的第一印象,不过它所带给我的感觉也确实是如此。在这种播放条件下,4344 Ⅱ的音质就是那麽直接,直接到会把音像赤裸裸的呈现在两个喇叭之间。若是以Ensemble、ATC喇叭的纯水派标准来说,4344 Ⅱ的音色并不是属於无尘无染的那种类型,反而可以让您在第一时间内听出它是带有丝丝甜味的「染色」嫌疑,但是它又偏偏能够让嗜清纯音色的我,立刻就爱上这种「又浓郁又直接」的声音。很抽象是不是?坦白说,在聆听之初的几个钟头里,我自己也有一种迷失的感觉,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麽。4344 Ⅱ的高频飘逸吗?不,虽然我很喜爱这种不刺耳、没有负担的高频表现,不过它确实没能像Ensemble、Artmis那般无尘无染,乃至於丝带高音的极高频通透程度。中频呢?不似Quad般的透明,也没有ATC与Dynaudio的丰润,可是它很结实,很饱满,厚度也相当足够。低频能量很丰沛,基础也很稳固,可是您如果硬要拿Genesis来和它比较,在冲击性、解析力与极低频延伸的能力上,当然还是可以指出不足之处。还有呢?音场表现、层次感、三度空间的规模,都比我最近听过的几款高价喇叭略逊一筹。
照这样看来,这对颇富盛名的鉴听铭器,若是以现代音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可能样样都过不了关罗?说实话刚开始我一度也确实这麽想,认为这款源自於八○年代的设计,无论JBL原厂为它进行如何大幅度的改款,也很难与当今正红的顶级喇叭相抗衡。可是┅可是我偏偏就是喜爱它的声音走向,一种与ATC、PMC、还有Dynaudio Acoustic鉴听喇叭完全不同的类型,还有它隐约透露的鉴听本质,让我不愿意随便就此判定生死。於是乎,开始求救兵啦!
左前辈指点迷津,刘顾问亲临指教
打电话向左玉成求救,原本只是想向他借了两组昂贵的Combak大象脚垫,看看4344 Ⅱ在垫起10公分左右的高度後,调整起来是否能够更得心应手。当我提到自己的聆听感想时,他随即表示这些听感原则上与4344的设计走向都相符合,因为这款喇叭当初的产品定位,就是介於「Studio Monitor」与「PA Monitor System」的声音类型,所以既然兼顾了录音室所要求的直接音质,又能够重现演唱会现场的极大音压变化。至於透明度、极高频与极低频的延伸,以及某些频段特别凸显的解析力,原本也不应该是八○年代音响器材所追求的重点。「你应该注意的是声音变化。这对喇叭在各种类型的扩大机驱动下,声音会有极端不同的风貌展现出来,不管怎样,好好玩吧!」
这样啊!既然我所听到的没错,那评论就可以交差啦!反正我已经把4344 Ⅱ的声音个性交代清楚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刘仁阳顾问正好来到杂志社来,他曾经以调整9862闻名,又曾经是4355的用家,由他来评断总不会错吧!「古早的喇叭(刘顾问总是把以前的器材加上『古早』的字眼,就连我的Mark Levinson No. 23.5XL也不例外)遇上的最大问题,就是高低频延伸会受到相当限制。在我早期所使用过的喇叭当中,也只有9862拥有真正的『全频段』重播能力。」另外,我一直很怀疑,像4344 Ⅱ与9862这种前障板面积相当大的喇叭,可以表现出具有现代感的音场与深度、层次感吗?「可以啦!不过,你得花上许多时间与心血喔!」於是,我们几个人就在他的面前,开始玩起加脚垫,调整摆位的游戏。新版的Combak大象脚和以往不同,采用四方形长柱体设计,与4344 Ⅱ配合得刚刚好,每边加三个就可以让喇叭非常稳固,虽然价钱昂贵得吓人,不过配合4344 Ⅱ的身价却是相得益彰。
摆位大幅变化,声音也大幅变化
为了让4344 Ⅱ的音场表现具现代感,我索性来个不合常理的摆设方式。先将座位移到整个聆听室的三分之一处,让自己变成是在录音室里鉴听的位置,再将喇叭大幅度往前拉,直到另一个三分之一处才就定位,并施以大角度Toe-In,用「近场鉴听」的方式聆听。这一连串的变化,不但使得4344 Ⅱ的各项音场表现大幅增进,声音风貌也有了显着的改变。加上大象脚以後,低音的量感瞬时少了许多,但是也相对的乾净了起来。结实的声音带动音像凝聚力,低音乐器的线条开始浮现出来,解析力也到了让人可以接受的程度。最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这时候我和4344 Ⅱ之间也不过才二公尺半的距离,声音却不会明显的从左右方喇叭传送而来,反倒会让我把焦点放在喇叭後方的庞大空间里。深度?不错!三度空间感?也不错。层次感呢?还差了一点。不过至少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这种调整方向没错,欠缺的只是细部修正罢了。
在寻找层次感的过程中,我开始考虑改用其他的扩大机来搭配。看到「Prime AV新视听」同仁摆在一旁的Lexicon 312後级,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接上去听听看。比较起ATC SPA2-150後级,这部同时可以输出三个声道的专业扩大机听起来没有那麽刺激,中高频与中低频段的量感少了许多,不过却更加适合4344 Ⅱ在这个房间里的声音走向。为什麽会有这种结果?其实我忘了描述一个4344 Ⅱ的特质,那就是丰沛的「能量感」。即使它的高频不是清亮型的作风,低频也不会无穷无尽的死命向下钻,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4344 Ⅱ的整体能量表现。比较起第一代的4344,这款改良型有着更高的效率,所以扩大机推动更加容易,一下子就可以让它「爆棚」到惊天动地的程度。以Lexicon 312平稳的频率特性搭配,更能够让4344 Ⅱ的声音趋近平衡,乃至於听来有鉴听喇叭惯有的平直响应频率特色。到了这个时候,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计较高低两端的火辣表现了。
我终於知道日本人在想什麽了!
在这种「近场鉴听」的聆听模式下,我对4344 Ⅱ的音响性表现已经有某种满意程度了,所以一方面藉着微调的过程中,我也开始细细品味这对喇叭所带来的声音美感。或许是上天注定的,让我非得多加了解日本音响迷的玩法。就在一次我独自欣赏音乐的时候,忽然有位同仁探头进来看,脱口说出:「啊!你用这麽近的距离在听啊!」正想解释时,忽然灵光一闪:对啊!日本音响迷不就是用很近的距离在听这对喇叭吗?只不过选用扩大机的方式不太一样,摆放的位置也有些差别而已。一想到这里就再也闲不住,马上搬出杂志社里唯一的300B扩大机组合:Sumo TA-250D与300B前後级,换一种不同的听法。
用300B推动的4344 Ⅱ,所表现出来的声音走向与我想像的差不多,那是一种柔柔软软,丰润迷人的声音类型。先前我在4344 Ⅱ上所得到的能量密集,松松软软的音质变得更加绵密,音色也带着更多的晕黄味道。可是这时候的声音有一点与我想像的不太相同,那就是低频量感竟然减少了!真是不可思议。我一直认为真空管机会为系统带来更为丰沛的低频能量,所以心里甚至还准备好了要将喇叭再往前移,可是低音减少了之後,反倒会让我不断的把喇叭向後墙靠,甚至於到完全贴墙摆的位置。这下我可真的搞迷糊了。难道用上小功率管机之後,4344的用家自然就会认同日本人的文化吗?再换回晶体机,能量马上就回来了,低频量感也即刻多了起来,虽然贴墙摆暂时不会听来突兀,可是总还是觉得怪怪的。经过反覆几次试验後,我才发现问题是出在功率上头。虽然4344 Ⅱ的效率超过90dB,理论上用很小的功率就可以推出大音压来,但是请您看看那浩大的15 低音纸盆,谁会相信仅仅十多瓦的单端管机就可以将它控制得服服贴贴?功率不足导致控制力变差,低频的量感挤不出来,再加上能量涣散,低音当然会减少。当您在系统上得到这种声音以後,将4344 Ⅱ靠墙摆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至於日本人为什麽会一窝蜂采用这种搭配方式,我认为主要还是聆听习惯使然。虽然我并不赞同在小空间里塞进大喇叭,但是想到他们的狭小聆听空间,即使是用小喇叭也不可能会有什麽音场表现,那倒还不如用最舒服的声音来伺候自己,反正这种大面积的鉴听喇叭原本也很难表现出音场、层次感来。另外,我又想起他们也常常拿McIntosh来作搭配,这很可能就是因为偏好这种柔柔顺顺的声音,而又因为300B的功率受限、好管子难求等因素而作的最佳替代选择吧!可惜的是,这次因为正好碰上了音响大展,没能顺利向功学社借到全套的McIntosh进行搭配,否则将更能了解这对喇叭的全貌。
另外二种配推荐 Pass Lab与Luxman
在寻找最佳现代机种搭配的过程中,我几乎把杂志社里所有能用的器材都用上了,而其中最让我心动的两种组合,分别是Audio Research LS-2B搭配Pass Lab Aleph-5,以及停产一段时间的Luxman L-500综合扩大机。Aleph-5这部在上一期大放异彩的小功率晶体後级,只要是搭配高效率、阻抗变化不大的喇叭几乎都很好听,而且单端输出的音色又特别迷人,兼具有300B的甜美音色与它天生的「纯水」特质。LS-2B是刘名振的叁考前级,碰巧拿来公司里测试,於是就被我理所当然的用了一天(可惜,只有一天);再加上陆怡昶珍藏的Ampex 6DJ8真空管,如此搭配所发出的声音,醇美得差点让人当场醉倒。这就好像喝过XO之後,忽然有人递来一杯同品牌的Extra一样,「 !原来这样才叫作香醇!」
声音的「醇度」增加,代表着鲜明的程度与透明感都好了许多。把喇叭拉回三分之一的位置,不但深度、定位感十足,浮凸有致的音场也呈现在喇叭後方的空间里,残响细节清楚,堂音四处乱窜,这时候的4344 Ⅱ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性,也让我再度领略到Nelson Pass的功力。虽然在刘名振带走LS-2B的同时,代理商也取走了Aleph-5,不过我对当时4344 Ⅱ的声音风貌仍然念念不忘。我建议所有的4344用家无论是使用新旧版本,都应该想办法去找一组类似的搭配来听听看。
Luxman L-500综合扩大机则是前几期评论过L-507s的前一代机种,声音走向基本上完全相同,都是柔顺、温和、声底饱满的类型。与4344 Ⅱ搭配起来,L-500不但有大功率後级的低频控制力,高音也带有小功率管机的美感,声音相当「夹」,让人听了有很舒服的感觉,我想这主要还是拜扩大机本身采用MOS-FET设计所赐。这时候的4344 Ⅱ虽然没有Pass/ARC的音响性,也没有Lexicon或者ATC扩大机的能量感,更没有Sumo 300B的晕黄色调,但是它的轻松美感却是其他组合所办不到的。以纯听音乐的角度来看,我最喜爱Luxman的表现,因为它的音乐性最迷人,最能让人在毫无负担的状况下听音乐。
值得聆听的好喇叭
如果您买了这对喇叭,有几个调整项目特别值得注意。首先,4344 Ⅱ的前障板如同第一代,有三个效率调整旋钮,虽然台湾音响迷多半不愿去动这一类的旋钮,不过我建议您不妨在选定喇叭摆位後,试着调整看看。有时候这种方便的设计,会带给您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其次,4344 Ⅱ的中高音透镜与先前不同,改用插梢的方式固定,没有第一代所使用的「魔鬼毡」那麽麻烦,所以您可以大大方方的多加尝试,看看取下後会有什麽不一样的声音表现。在我的使用经验里,当聆听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要聆听环境的材质不会导致太多声波反射,取下来往往会有更清晰的中高频。最後,一定要用脚垫,即使您不想花钱买Combak,也千万不要将4344 Ⅱ放在地上使用,否则低频的解析力会大受影响。
在这一连串的搭配试听过程中,我领教了这款一代铭器更新版的威力,也再一次领略到器材搭配的重要性。虽然在这个价位带里,4344 Ⅱ面临着许多竞争者,不过同样声音类型的产品却相当有限,对於喜爱JBL音色的消费者来说,并不会造成选择上的困扰。不管这种声音类型是否就是您所想要的,我都建议您找机会去听听看,特别是采用McIntosh大功率後级的搭配方式,应该更能够让您重新思考目前的聆听模式。
爱情新世纪。编号:Wind TCD-5213(风潮)
选这张专辑来测试器材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其中第一首歌的电子乐器音色全部都是由我合成的,声音的原貌当然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张CD集合了许多读者们熟悉的音乐工作者,包括有「唱片与音响购买指南」爵士乐主笔林言禧的编曲,知名演奏家温金龙与范宗沛,并由先前介绍过的加合录音室何庆堂先生操刀录音。虽然是新世纪音乐,不过我用了许多最新的声音合成技术,制造出频率极低的大鼓冲击声,对於喇叭与扩大机的动态范围和播放功率都是一大挑战。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编号:DG 437667-2(宝丽金)
每次到刘仁阳顾问家里,他一定会放这张波哥雷利奇弹断琴弦的发烧片。从大型系统上听这张专辑,平台式钢琴的气势甚为惊人,换作小喇叭就没那麽过瘾了。从触键的细微处表现,到极其强烈的冲击力道,这张CD的动态对比主要是建立在偏低的录音电平上,所以在您开大前级音量的同时,也可以顺便测试系统的能耐。除了最後一首曲子的「弹断琴弦」细微处重现之外,请注意在能量集中时是否会有吵的现象?还有,钢琴声是否通透自然?
Rouse:第二号交响曲,长笛协奏曲。编号:Telarc CD-80452(上扬)
Telarc实在很有一套,最近搞出了许多世界首见的录音版本,其中就包含了这张Rouse的曲目。在美国当代作曲家当中,Rouse算是相当奇特的异数,因为他不但师事过多位名音乐家,乐曲风格也有过极大的转变。另外,在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当中,还大概很难找出一位像他这样能够为摇滚乐团(齐柏林飞船)作过曲子的怪杰。这张录音出自於Bruce Leek的手笔,声音温暖自然,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火辣之处。聆听这张CD的重点,在於如何将恬淡优雅的气质表现出来,以及整体营造的气氛是否能够表露无遗。
Vox - Hildegard von Bingen - DIADEMA。编号:ERDENKLANG EMCD0343(上扬)
将清唱剧配上电子合成乐器,会是什麽样的风貌?不同於一般的改编古典乐,这张CD所表现出来的风貌仍然维持着清唱剧的味道,节奏与速度也未曾改变,只是在配器上施以富有现代感的电子乐器与长笛声,加上多重混音而呈现出三度空间极大的感觉。虽然是1990年的类比录音,声底却非常的乾净,录音师的巧思处处在不同的残响时间配合表露无遗,所以您时而听见乐器拉出一片深远的空间感,一下子却又发现乐手就站在喇叭前方,听来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