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
Tempest 的用家注意了!
(作者:zqwg 时间: 点击数: 428)
- 收藏
-
各位DX,有在用Tempest Integrated Amplifier 的么?在下近日于本网点收了一台YY.回来后听落总觉怪怪的,于是拆开细看.见一KT88上的100R电阻有发黑,于是拆机维修.顺便分析研究其线路板.发现一!!!其电路和用管和厂商网上不同,前级为1对12AX7,推动为2对12AU7以SRPP接下级KT88.而SRPP耦合到KT88栅极的4个SOLEN中,有三个是直接在12AU7的3脚阴极上,有一只却接到了3脚的阴极电阻后的.这明显是厂家的马虎了,虽然也能响......发现二!!!!上家用家说有唱放,还建议我不用时将12AX7拔掉.而经查该机是没有唱放的,这X7是前级/倒相.他却在前级X7位置插了U7,在1组SRPP推动级上插了X7!!!真难为他听了这么些日子!而最啼笑皆非的是,厂家非但没有在PCB板上印管名,方便用家更换,自己还犯些低级错误,照赚我们的RMB!!!
-
·
甲类后级的滋滋滋滋滋.......声
(作者:POPXJ 时间: 点击数: 386)
- 收藏
-
请教版主,最近在选购某品牌的大功率后级时,用耳贴住功放上盖能听出机子内部有滋滋........的响声,如耳离开
功放1.5米以上就听不到(通电后只接喇叭,其他未接),请教班主此种价格不菲的新机子,有此声音是正常妈,听店铺的营业员说就是再贵价的后级(10万以上的)也听的出声响,是这样吗?这声响的大小有标准吗?或是根本不应该有声响这声响会日后会愈来愈大吗?在次先谢谢了。
-
·
难为你了初哥
(作者:永号 时间: 点击数: 882)
- 收藏
-
不管是何种原因喜欢上发烧(音频、视频),在刚开始阶段一般大都会觉得很好奇、很神秘、也很兴奋,自然的会收集资料或四处的打探行情、或四处的请教行家、名家,选择什么器材、器材如何的搭配、价格的高低,等等,无非想以最妙的极径、最快的速度获取媒体网络及许多人描述的那种令人神往而又有点眼花缭乱的音响效果。
发烧很当然离不开钱作铺底,年轻时候阅历、财力相对薄弱,由于资金不宽裕、不到位,经验的缺乏,很容易会造成买了又换、换了又卖,人心绪与器材飘忽不定,形成精力、财力颇费。
其实这里面也有个明显的问题:贪,贪图以最快速度最低价格获取最好的声音,贪可以讲也是人本身的天性使然,誰不想讨个漂亮的老婆、誰不想望子成龙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但事情往往并非那么想当然的简单。有话说欲速则不达,凡事由在自己的把握、修为,得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可谓速度的度也可谓宽容度、包容度的“度”。
什么是好的声音(音响重播)?答案有多种,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声音风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喜好,初入者在没清楚自己到底喜欢或要求得到怎样的声音而去为之,多多少少夹杂着盲目,多多少少要走些弯路要花冤枉钱,是很正常。
可以避免弯路的办法首先心态要好,稍安勿燥、要静得下心来,要有耐心与要有韧劲。一件器材买来到手不称心,立马出手换掉不是个好办法,得摸清它的脾性,要发挥它的潜能,随便换器材是没有穷尽的。从购买器材的角度来说,不用太指望自己象炒股票那样在最低谷吃进、在最高峰抛出,买器材忌讳的是买到手以后还在关心比较价格等琐碎,比低了窃喜、比高了沮丧,那万万不得,不快之下说不定会讲卖家是JS,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此事,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若以这种JS的心态来看待卖家,等于把售后的难题交给了自己,这笔帐应该要考虑,作功课是应该在自己出手之前!
眼界要高,起点要高,不管是否能承受得起,我们不因为世上的美女养不起而连欣赏她的冲动都没有,那样很不妥也不明智。先多听、多看、多比较,如何做?听听贵价的器材声音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往往有时候你遇到难得的一次倾听机会,那件贵价器材不在状态或使用者没有使用好,给自己造成:原来这那么贵的器材也就是那样的“声音”之印象,实际不是那回事,通常贵价器材是有它存在的一定道理,如果说非常昂贵的器材声音很难听,那不是器材的原因,是使用者的原因,还有就是一个声音风格走向能否合乎口味的问题。
多听经典器材,何为经典?长时间被资深人士所认可的器材,资深人士意味着他们走的路比较长、体会比较深、经验比较丰富、见的世面比较广,虽然有个别资深人士或许你初次慕名而去,听了他的声音会觉得难听,这也许他那天没有把器材调整好,得多听几次,有一种可能不是没有――――他玩偏门了,走火入魔,但那是少数。
多看资深人士的文字心得,要反复看,一部优秀的影片多看几遍才能体悟它的内涵。不过有很多时候夹杂着商业意味的文字难免会进入你的视线,那就得辨别,但实际上与许多初入门时遇到的问题一样,会让你摸不到方向,有一点可以鉴诫:倘若那个资深人士开始涉足发烧商业或有商业动向或受商业左右,出笼的文字就得引起注意了。比如一位知名发烧人士自己用的、DIY的器材声音是不错,可当他以商业的行为(或准备)来评述它时,不免要来两句:“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那样的话至少令你的口袋厚度要无畏的削薄。也感慨自己几年来对某件器材给予了正面的宣扬,无意中或多或少替一些商人谋取不合理的利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为无奈。
要辨别,要学会辨别,事实上做起来很不容易,有些人烧了大半辈子仍找不到一个门道,这就联系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敏锐力、判断力了。俗话说:这人眼光很毒,讲的就那意思。小平同志眼光好,看中了江伯伯,代表了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好日子》―――――宋祖英!
胆机、石机,LP、CD,古典、现代,现场、录音,指标、效果,空间、环境,线材、垫材,温度、湿度,音乐性、音响性,玩音响、赏音乐。。。。。。,漫漫发烧路由得你去求索、由得你去默默的耕耘、结累、沉淀。也正如一位名家所言:AUDIO的世界也是个充满着谎言的世界,以其被欺骗不如以开阔的胸襟包容迎之,择取所需。
年初四接待了邻近一位用了八年捞打PM4+TP-1的同好,随他而来的一位朋友说:他不计较也不在乎器材,有好听的音乐就成。这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心中渴望音乐一切便会单纯美好起来。想想看,自己有多少时候没有在夜晚数数天上的星星?还记得初次感到音响发出美妙声音时的情景么?
人之初本身是简单的。
-
·
马克 No.26 VS. Cello Audio Suite
(作者:半岛 时间: 点击数: 941)
- 收藏
-
应几位朋友之约,谈谈这两台前级的对比。
关于两台前的制造工艺之好有目共睹,不多说,只谈下自己觉得不太完美之处:
马克外形精致小巧,但机壳的装配方式不如老ML系列简洁实用,搞得有点麻烦,上一代经典ML-6的机壳装配我觉得就很好。CELLO壮观而大气,不足是面板插槽之间始终会有点缝隙,有点不如金嗓子F-25,金嗓子学CELLO搞插槽式,但面板的完成度稍胜一筹。不过,这两点挑剔都是属于鸡蛋里面挑骨头,两台前级的加工工艺已经是倍受赞叹了。
用料方面,马克26是受限于成本的产物,电位器降格为P&G、继电器采用日本产NEC等等,与CELLO SUITE或马克ML-6的彻底不计成本用料相比有所保留。
声音方面,两者毫无疑问都非常优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26细腻、斯文、略偏甜美,但高低的延伸和低频解析力相比显得不足,整体有点拘谨的感觉。CELLO明显感觉稳重、大气,音场宽大,规模感高一个台阶,高频延伸很尽而不失厚度,细节非常多。有意思的是,感觉两者的声音与外形有点类似,一个略显小家碧玉,一个是堂堂大家闺秀。结论是,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声音素质,但如果不是AB对比,我认为马克26非常超值。可惜马克ML-6不在,不然一起对比应该更有意思。
关于声音表现,特别说明一下,对比只是在我的系统几天下来对比的结果,只能AB对比各自鲜明的特点,而不能就此对两台前级下结论。
-
·
求CD650的光头!
(作者:ZDQ118 时间: 点击数: 447)
- 收藏
-
好象是CDM4的.